項目內容
通識教育聯合暑期學校項目納入北京大學暑期學校管理。2021年,項目邀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名師,共推出11門2學分的課程。
-
課程名 |
授課教師 |
教師所在單位 |
莊子哲學 |
鄭開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儒學與中國社會 |
干春松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世界文明中的科學技術 |
周程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荷馬史詩的倫理學 |
陳斯一 |
北京大學哲學系 |
中國古代文化 |
廖可斌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公共組織管理 |
田凱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
《資治通鑒》導讀 |
姜鵬 |
復旦大學歷史系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 |
郁喆雋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
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 |
劉晨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維吉爾《埃涅阿斯紀》 |
王承教 |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 |
但丁與《神曲》 |
朱振宇 |
浙江大學外語學院 |
考慮疫情因素,今年項目擬采取線上授課的方式。修完課程的北大學生可直接獲得學分,非北大學生可獲得北京大學暑期學校官方成績單,憑成績單向本人所在學校申請轉學分。詳細課程大綱、申請程序和收費辦法請在北大暑期學校官網(http://www.roumeimm.com/)的課程信息、報名信息、下載專欄和通知里查看。
項目時間在7月5日――8月8日之間,授課學時與課程學分一致,2學分對應30-32學時。具體課程開課日期及節次安排見暑期學校官網通知。學生選課在5月10日-6月25日。
課程介紹
課程:莊子哲學
授課教師:鄭開(北京大學哲學系)
學分:2
課程簡介:莊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有特色的人物之一。其獨特的關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課程將打破莊子內、外、雜篇的分野,系統梳理和分析莊子究天人之際的深邃哲學思考,其中包括對宇宙與生命、名利與人性、理性與靈光、倫理與政治、秩序與混沌、審美與自由創造等重要問題的理解。同時希望借助于中西方思想文化之比較視野、道家與儒家對話的關系,展現莊子哲學的豐富性與獨特性、深刻性與消遣性。
教師簡介:199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曾獲北京市教學一等獎、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等。著有:《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思想史》(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莊子哲學講記》(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道家政治哲學發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The Metaphysics of Philosophical Daois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20)等。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
課程:荷馬史詩的倫理學
授課教師:陳斯一(北京大學哲學系)
學分:2
課程簡介:本課程旨在講授荷馬史詩的倫理學思想,以荷馬的《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為重點文本,結合現代研究文獻,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理解并討論這些作品所包含的倫理思想,并以此為切入點,了解古希臘歷史、文化、哲學的一般特性。
教師簡介: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本科、研究生教學5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希臘哲學、文學、歷史、基督教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著有《從政治到哲學的運動:<尼各馬可倫理學>解讀》、《荷馬史詩與英雄悲劇》,發表中英文論文20余篇。
課程:儒學與中國社會
授課教師:干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系)
學分:2
課程簡介:了解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關系,以及家國天下的理念,討論儒家在近代以來的命運,及對于未來中國和世界的可能影響。
教師簡介:哲學博士,教授,多年講授儒學與中國社會與現代中國的建立等通識課程,廣受學生歡迎。
課程:世界文明中的科學技術
授課教師:周程(北京大學哲學系)
學分:2
課程簡介:本課程主要以世界科學技術活動中心的變遷為線索,著重介紹自古希臘以來世界史上各科學技術活動中心的興起和衰落的過程,并盡可能地闡明導致這些中心興起或衰落的社會原因。旨在讓學生了解世界科技文明的主要發展進程,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大國崛起所產生的影響,借以拓寬學生的認識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
教師簡介: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交叉科學系(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室)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科學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科技方法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創新戰略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科學史研究》《科學與社會》編委等。曾任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政策室外籍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早稻田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留學中心客座準教授,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兼職講師,北京大學科學研究部副部長,醫學部公共教學部主任等職。
課程:中國古代文化
授課教師:廖可斌(北京大學中文系)
學分:2
課程簡介:本課程擬分若干專題,比較系統地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主要方面,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整體框架、基本特征及當代意義有基本了解。本課程注重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相關知識,同時強調問題意識、比較視野、當代視角,即從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現象中提煉出若干問題,注重中外文化特別是中歐文化的比較,探討中國古代文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及其當代價值。
教師簡介: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4年晉升教授,1996年為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研究三十余年,主要研究領域為明代文學、古代戲曲小說、中國古代文化等。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出版著作10余種,發表論文100余篇。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作為第一完成人承擔的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承擔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化》課程教學12年,每年選課人數180人左右。
課程:公共組織管理
授課教師:田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學分:2
課程簡介:公共組織管理是國際上公共管理、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社會科學的諸多學科門類。本課程將立足國際前沿,系統講授公共組織的結構設計、激勵機制、領導力的開發與培養、決策制定重要內容。本課程強調訓練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經驗現象相結合的能力運用,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經驗現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從經驗現象中抽象出研究的問題和理論。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做出高質量的經驗研究成果。
教師簡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兼MPA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英國牛津大學太古(Swire)訪問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富布賴特(Fulbright)訪問研究學者。他在政府管理學院用中英文為本科生、研究生、公共管理碩士(MPA)、國際英文項目公共政策碩士(MPP)、國際公共管理碩士(IMPA)講授組織行為的相關課程。他獲得的主要獎勵包括:北京大學第十五屆十佳教師(2010年)、北京大學方正獎教金(2009年、2015年)、北京大學第八屆創新教與學論文大賽一等獎(2019年)、 北京大學第八屆創新教與學應用大賽一等獎(2019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2002年)等。
課程:《資治通鑒》導讀
授課教師:姜鵬(復旦大學歷史系)
學分:2
課程簡介:把《資治通鑒》放入時代背景,討論它的誕生機緣、文本特征及其思想內涵,并進一步探討歷史書寫的本質。
教師簡介:歷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本科生基礎必修課程“中國史學史”、通識教育課程“《資治通鑒》導讀”等。著作有《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等。
課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授課教師:郁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學分:2
課程簡介:德國思想巨擘馬克斯·韋伯在20世紀初,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發現了歐洲文明進程中宗教信仰對近代資本主義誕生做出的特殊貢獻,從而提出了不同于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發展觀,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文化、社會和宗教學問題。本課程將以對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深度閱讀為基礎,讓學生對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研究有初步的了解,進而深入思考文化與社會互動的基本關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培養獨立思維精神。本課程被評為2016年上海市精品課程,2017年國家在線精品課程,同名慕課已有超過6萬人注冊選修。
教師簡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與宗教學。他長期關注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著有《神明與市民:民國時期上海地區迎神賽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2014 年,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著作類二等獎),翻譯了哈貝馬斯的作品《在自然主義與宗教之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和《對于缺失的意識——一場與哈貝馬斯的討論》(商務印書館,2013 年),馬克斯·韋伯的經典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2014年獲評復旦大學“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課程: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
授課教師:劉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學分:2
課程簡介:本課程以藝術史為核心,多方位、 深度講述文藝復興歷史及其對現代文明的啟示。
什么是“文藝復興”?為解答這一問題, 本課程探討 14 至 16 世紀遍布意大利半島的主要藝術運動及其背后的人文主義思想。主題包括:通識( 博雅)教育的起源, 古代文學與藝術的復興, “ 文藝復興人” 與意大利人文主義, 藝術與科學、政治、宗教、神話、哲學的關系等。借助大量視覺材料深度賞析文藝復興重要藝術家與建筑師的代表作品,包括早期文藝復興畫家馬薩喬、雕刻家多納泰羅、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文藝復興全才”阿爾伯蒂、列奧納多、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以及威尼斯畫派重要代表人物提香和喬爾喬涅。通過案例分析著重探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的統一, 以及意大利文藝復興對現當代文明的重要啟示。
自2017年起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開設“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本科通識課程。2020年 12月,該課程經清華大學教學委員會審議決定,授予“清華大學精品課程”稱號。
教師簡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新雅書院任課教師;美國蓋蒂中心高 級研究員,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特邀研究員,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哲學博士。
課程:維吉爾《埃涅阿斯紀》
授課教師:王承教(中山大學博雅學院)
學分:2
課程簡介:“維吉爾”是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西方文明體”課程模塊的核心課程之一,與“荷馬史詩”及“但丁”等課程共同構成西方史詩傳統系列課程。“維吉爾”課程細讀《埃涅阿斯紀》文本,考察歷代尤其是現代重要注疏意見,并兼及這部史詩在西方文學史中的接受。課程希望達成三個目的:一則理解維吉爾的寫作目的并了解古羅馬文明的一些基本事實和特征;二則大體掌握維吉爾作品的解釋史和批評史,理解西方古典學術研究在近現代的發展;三則從文學史的角度理解維吉爾對西方文學的奠基性影響。
教師簡介:2010年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2008年8月-2009年5月)曾赴美國加爾文學院哲學系、古典系訪學。2010年7月起為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師資博后研究人員,2012年6月轉聘為博雅學院講師,2014年1月轉聘為博雅學院副教授。2014年9月-2015年9月為劍橋大學古典系訪問學者。中國語言文學方向碩士生導師、哲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課程:但丁與《神曲》
授課教師:朱振宇(浙江大學外語學院)
學分:2
課程簡介:本課程旨在對但丁的偉大史詩、中世紀文學的里程碑式著作《神曲》進行細讀。課程將覆蓋諸多相關問題,如但丁作為詩人和被放逐者的經歷、詩人對“寓意寫作”的運用,及其有關愛欲、機運、詩學、政治等問題的思考。通過閱讀《地獄篇》、《煉獄篇》、《天國篇》的重點篇章,學生將不僅掌握《神曲》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能掌握該作品與古典詩歌和思想史的深刻關聯。
教師簡介: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中世紀文學博士學位,2012年起任教于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現為副教授,“求是青年學者”;2013-2014年意大利都靈大學訪問學者,長期教授但丁與《神曲》、歐洲文學名著精讀、歐洲文化史、莎士比亞戲劇研究、拉丁語等課程。曾主持完成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項目一項,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神曲》中的奧古斯丁傳統研究”(2017-2022),在《外國文學評論》、《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北京大學學報》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近30篇;但丁學譯著兩部。
附:通識教育聯盟大事記
2015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四校共同發起成立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2016年6月,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加入聯盟,成為聯盟常務理事單位;現聯盟成員高校擴展到52所。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旨在推動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增進高校在通識教育方面的相互交流、協作與支持。
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的常規活動包括舉辦通識聯盟年會、舉辦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暑期講習班、出版《通識教育評論》、運營“通識聯播”公眾號、舉辦大學與中學校長圓桌論壇等。此次推出的通識教育聯合暑期學校是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新創設的品牌性項目。